產品詳情
在清光緒之前用作繪畫的瓷板都是平燒的,平置于窯中燒制的瓷板背面會有“砂底”,沒有襯子印記。由于受匣缽大小及生產工藝的限制,大也不過是一尺五六寸見方。從傳世實物資料來看,光緒年間才出現(xiàn)了豎燒工藝。豎燒板背面有襯子印記,由于燒造工藝的改進,瓷板產品的尺寸也相應增大了;由于突破了燒制工藝的限制,作為獨立畫種的瓷板畫在本質上具有了發(fā)展的條件。瓷板畫既是瓷,又是畫它是陶瓷藝術擺脫工藝裝飾、融入文人繪畫而形成的陶瓷新門類。
以板面形式與瓷器是陶瓷生產工藝不斷完善的結果,無論是早期的瓷墓志,還是后來的空心瓷磚。都為瓷為瓷板燒造奠定了工藝基礎。瓷板的出現(xiàn)使瓷板畫有了物質條件。從相關資料來看,具有平整而光潔的瓷板形狀,又有繪畫藝術形式的瓷板畫是從明代中期開始出現(xiàn)的。隨著燒造技術的提高,它才改變了初被當作鑲嵌附件的用途,逐漸成為獨立的品種。瓷板畫作為一種獨立的繪畫形式在清代嘉慶、道光年間已是非常流行,一般官僚、商賈之家都把它懸掛在廳堂或書齋的墻壁上。